那是2006年12月22至26日期间的一天,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与国际合作局主办了一场以“明天的记忆”为主题的“中日青年作家对话会”在北京召开。中国青年作家有冯唐、魏微、李修文、戴来、张悦然、盛可以、董小磊、章元;日本青年作家茅野裕城子、中上纪、中村文则、山崎纳奥可乐、西加奈子、西田晶、小林艾莉卡前来参加对话。中日文艺评论家并学者藤井省三、川村凑、富冈幸太郎、桑岛道夫、白烨、王中忱、格非、于荣胜、孙歌、许金龙、李德纯、赵京华、王志松、王成、秦岚等文学界的朋友出席了会议。著名作家莫言作为特约嘉宾致辞。
我虽然不是青年也不是名家,但从事着跟中日文学着边儿的工作,所以也有机会出席了会议。一次中间休息的时候,被烟瘾苦憋了两个小时的莫言一边在窗边贪婪地吞云吐雾,一边与我在一起闲聊起来。早在1983年,我经北京文学的编辑季恩寿先生介绍认识莫言,一晃就有二十多年了。我们都曾有过军旅生涯,服役期间跟莫言也有过几次交往,而且我们还有好几位共同的朋友,此次又见,所以聊得很放松。交谈中,沿着会间交流话题的思路说起文学的语言风格问题,我忽然想到早就想问莫言一个问题——听说你小时候能把《新华字典》倒背如流,过去见面一直没有机会跟你求证,这到底是真的还是传闻? 莫言睁开他被烟熏的眯缝眼说,说“倒背如流有些夸张了,小时候没书读,有几年确实只能经常看字典,日久天长,对字典上的内容的确也能背诵不少。”接着这个话题,我很自然地跟他谈起读字典与他后来小说创作中的语言风格问题,显然,他那古灵精怪的语言风格,的确跟当初熟读《新华字典》有莫大的干系。
成功的经历是相似的,失败的理由千差万别。据说,在那个中国文化被“革命”的特殊年代里,无书可读的百无聊赖中读字典的人远非一个人,但后来得益于读字典且成为作家尤其是名作家者并不多见。字典滋养了寂寞中莫言,润物无声,也让他后来走上文学创作之路上,其语言犹如神助。今天,我们还有几个人会认真翻字典呢?
今天,欣闻莫言作为本乡本土的本国作家获得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,欣喜之中谨以此图文表达心意,祈愿有更多的中国作家能够以此为启示和起点,再创辉煌,为我们国人创造精品的精神食粮。
评论